文字解读:关于《普洱市思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的政策解读 |
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
2024年5月28日,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了《普洱市思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这是思茅区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、“多规合一”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意义重大。现解读如下: 一、决策背景及依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》的要求,依据《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《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普洱市思茅区委、区政府组织编制《普洱市思茅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。 二、制定的意义及考虑 《规划》结合思茅实际情况,坚持新发展理念,建立全域、全要素、全过程空间规划管控体系,形成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,促进思茅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快形成,实现各类规划在空间布局和要素信息方面的叠加与融合,紧紧围绕“普洱茶都·康乐思茅”的愿景目标构建安全、韧性、和谐、开放和富有竞争力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。 《规划》深入落实云南省“3815”发展战略及普洱市总体定位,以全面建设“国际康养胜地、绿色经济产城融合示范区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节点城市”为纲领,统筹发展和安全、开发和保护,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,实现高水平保护、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效能治理相结合,为各类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。 三、规划范围及期限 《规划》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。县域为思茅区行政辖区内全域国土空间,包括思茅街道、南屏镇、倚象镇、思茅港镇、六顺镇、龙潭乡、云仙乡共7个乡(镇、街道);中心城区范围涉及思茅街道、南屏镇、倚象镇共3个乡(镇、街道)。 思茅街道为思茅区政府驻地,将思茅街道纳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并编制,单独明确乡镇规划内容,其他6个乡(镇)单独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。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。基期年为2020年,近期为2025年,目标年为2035年,远景展望至2050年。 四、规划主要内容 《规划》共十二章,第一章 规划基础;第二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与战略;第三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;第四章 严守耕地红线,稳定高产农业空间;第五章 筑牢生态屏障,维育绿色生态空间;第六章 推动城乡融合,营造品质宜居城乡空间;第七章 提升城市品质,共建生态宜居之城;第八章 传承历史文化,塑造多元特色魅力空间;第九章 强化全域空间统筹,保障重大设施建设;第十章 内外联动,区域协同发展;第十一章 思茅街道规划;第十二章 建立长效实施保障机制。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内容: (一)确立总体定位与城市性质。确立普洱市思茅区的总体定位为“国际康养胜地、绿色经济产城融合示范区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节点城市”。提出普洱市思茅区的城市性质为“澜沧江—湄公河合作区域城市、茶咖融合旅游城市、生态宜居康养目的地”。 (二)明确规划目标。《规划》紧紧围绕“国际康养胜地、绿色经济产城融合示范区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节点城市”的总体定位,分阶段提出规划到2025年、2035年的规划目标,并展望到2050年的规划目标。 (三)强化底线约束。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,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,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.7315万亩,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.1620万亩;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1.68平方千米;思茅区城镇开发边界规模控制在61.44平方公里内,全区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.295倍以内。 (四)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。思茅区深刻把握自身在全市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地位,落实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,尊重自然地理格局,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先导,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,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,构建“四区三屏两廊、一核两带”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。“四区”是划定西北部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区、西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区、东部有机茶叶种植区、南部咖啡种植重点区,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;“三屏两廊”是构建北部生态保护屏障、东南部生态保护屏障和城市生态防护屏障,以澜沧江流域和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,构建澜沧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,积极配合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,构建亚洲象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廊道,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,促进全区生态功能整体向好;“一核两带”是构建以“中心城区和产业园区”为市域发展核心,以中老铁路、G8511昆磨高速、思澜高速、思江高速等为依托,构建纵向连接思茅各乡镇的“一干两支”对外开放带,围绕糯扎渡库区、澜沧江沿岸,深挖生态资源、多元民族文化,强化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优势传统农业融合发展,加强与临沧市、西双版纳州等州市的旅游协同合作发展,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,构建澜沧江经济发展带。 (五)提升城市品质。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,构建“一心一环五组团”的城市多组团空间结构。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,构建功能完善、等级匹配、畅通高效、舒适安全的内外交通体系。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,统筹安排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医疗、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,合理安排居住用地。加强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,塑造“水入城中、山环城旁、蓝绿串联”的城市整体风貌格局,彰显思茅人文特色。严格城市蓝线、绿线、黄线、紫线管控,打造城市蓝绿空间结构,完善给排水、电力、燃气、电信、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,稳步推进城市更新。 (六)加强特色空间塑造与文化保护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,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,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,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强化城市设计,优化城乡空间形态,构建“四大核心风貌区引领、四条河流魅力廊道和多条茶园观光带贯穿”的特色魅力空间总体格局。 (七)统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。保障区域和城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完善城市快速路、主干路网布局,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,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。支持构建现代水网体系,加强河湖保护,明确防洪、排涝、排水设施布局要求,健全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,提高安全韧性。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,全面落实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布局。 (八)推动区域协同发展。围绕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主动参与中缅、中越、中老经济走廊建设,聚焦茶叶、咖啡、生物医药等产业,依托思茅港,衔接临沧、景洪、关累港,实现跨境物流、国际大通道和国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效衔接,打通跨境贸易、跨境物流、跨境金融、跨境电商等堵点,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,积极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节点城市。 (九)提出规划实施要求。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,统筹各级各类规划,构建“总体规划-专项规划-详细规划”的空间传导体系,逐层分解落实国土空间总体战略意图,保障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内容的有效传导与实施落地。加强对乡镇的规划管控和指引,构建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,逐级落实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、约束性指标、空间布局和重大任务。 (十)保障措施。加强党的领导,落实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主体责任,强化规划传导,严格实施管理,完善政策保障,做好近期规划实施安排。 |
||||||||||||